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与浙大城市学院在线举办社科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会
  • 作者:罗一涵
  • 时间:2022-04-18
  • 点击:970
  •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4月14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浙大城市学院举行了一场跨越五千公里的社科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专业援疆教师罗一涵联络后方高校资源支持举办,旨在通过借鉴浙江专家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助力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科专业申报与建设自治区一流课程。研讨会由罗一涵主持,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黄红日、教学办主任王腾飞以及学院法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近三十名教师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黄红日在致辞中表示:“今天邀请的三位专家都是浙江省省级一流课程和创新课程的主讲人,是一流课程建设的专家,对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希望大家利用本次学习和交流机会,寻找自身课堂与名师课堂的差距,思考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破解一流课程申报和建设中的问题和困惑。”

在随后的会议中,浙大城市学院的三位专家从一流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经验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与分享。法学专业教授、浙江省一流课程负责人袁继红以《刑法各论》课程为例,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的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程的特色与创新。袁继红认为《刑法各论》在教学设计上,应着重培养学生建立价值判断与规范分析思维方式,把握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课程主线,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教学目标上,明确课程的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创新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围绕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即“两性一度”开展课程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厚植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精神。


法学专业教授、浙江省一流课程负责人邵亚萍则以《宪法》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讲解。邵亚萍指出应通过向学生推荐经典阅读书单和最新学术成果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利用线上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现场教学资源开展学习,积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将理论学习与课后实践结合起来。邵亚萍认为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密不可分,课程建设最重要的目标是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中要重视团队建设,持续积累,多面开花,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公共管理专业讲师、浙江高校课程创新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王晨博士以教学的“填空”和“留白”为主题,探讨了在《政治学》和《社区治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做如何调整和互动。王晨认为,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整合以及教学环节创设等方面,来全面提升学生参与的效果与质量;以“三阶”+“四化”的教学输入,来实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把控,以“五力”输出来检验和拓宽学生学习成果以及能力培养的维度,以此来构建教与学双向融合的教学共同体。


在专家分享经验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与会教师和专家们开展了线上交流讨论,多位与会教师先后发表意见,并就教学过程与课程建设中的难点、痛点与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专业教师李明慧表示:“浙江专家对课程的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设计理念先进,实践经验丰富,特色亮点鲜明,值得我们每一名青年教师学习。”社工专业教师叶词润表示:“王晨博士关于‘三阶’+ ‘四化’+ ‘五力’的教学理念十分先进,课程实践案例嵌入、思政元素融入和‘两性一度’的把握都很到位,对于我们社工专业申报和建设一流课程极具指导意义。”

本次浙疆两地高校“云端”开展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会,是丰富集体教研形式的有效尝试。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将继续利用其他高校优质资源,进一步加强跨时空、跨校和跨区域教学研讨,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与共享,推动学校人文社科教育实现变道超车,走出一条取长补短、内外联动、合作共赢的高教发展新路径。

撰稿:罗一涵

审核:于庆伟

Baidu
map